相信许多人对 “碎碎念”这词并不陌生,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很唠叨,总是反复说些很琐碎的事。九月正值开学季,你的家里是不是多了一些喜欢“碎碎念”的人呢?“开学了给我好好收心!”“这学期功课要赶上来啊!”“就算是小测验也一定要考好!”唠叨式、数落式、劝告式、命令式……各色“碎碎念”轮番上阵。
也难怪,新学年伊始,除了学生,家长们也得适应新环境。尤其是那些毕业班的学生家长,焦虑情绪更是难以抑制。这些“碎碎念”在他们看来是“爱的嘱托”,但到了孩子这儿,就像是难以摆脱的“紧箍咒”。
父母的焦虑很好理解,“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”嘛。但要知道,适当的压力或许可以推动孩子前进,但过于严厉反而对孩子不利。有儿童心理专家指出,父母过于严厉是导致儿童抑郁的高危因素。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该处处纵容,“虎妈”“猫爸”都不是健康的育儿方式,父母应该学会掌握好一个“度”,即在孩子的外部成长和心理健康间找到一个平衡点。这不仅需要父母在行为上做到克制,不过度管教或溺爱,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观念:认同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而非自己的附属品,不把自己的情绪或意愿强加给他们。理性看待和尊重孩子的需求,既不随便忽视,也不过度满足。
道理简单,做起来可得下功夫。就拿上面的“碎碎念”来说,本质上就是变相的压力转移。因为担心孩子的成绩达不到自己的要求,爸妈只能用“碎碎念”来“疲劳轰炸”,希望孩子就此“投降”。至于这种方法带来的副作用,比如“给孩子带来更大压力”“让孩子觉得厌烦”等就全然顾不得了。
其实这种“碎碎念”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帮到家长,如果孩子长期处在一个高压烦躁的环境中,他们是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的,更何况这种相处模式也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,自然也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忠告。建议各位爸妈不妨试着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,多思考、多沟通,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。如果孩子提出一些学习以外的要求,比如半天的休息,或者玩个游戏缓冲一下,也不要贸然地一口回绝,先判断一下他们的需求是不是合理。如果合理就应该准许,要是不合理大家就商量出一个可行的方案,而不是让孩子总觉得自己的要求可以被随意忽视、不被重视。
不单单是学习,“有度育儿”应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就像吃东西,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日常饮食严格限制,不准他们碰任何的零食或甜食,哪怕同学们在一起分享也不行。但换个角度想,如果今天是你和好友聚餐,你会完全杜绝零食汽水吗?那是不是像火锅、夜宵一类也都该一票否决呢?很多时候,分享美食其实也是友情和快乐的一种表达方式,只要合理适度,就可以兼顾美味和健康。这道理同样适用于孩子,他们也有追求快乐的权利。适度的美味不仅满足了孩子小小的“口腹之欲”,其实更是尊重了他们内心大大的快乐需求,只要摄入适度,这些小零嘴不至于引发孩子健康问题。
所以,爱孩子千万不能“自说自话”,理解尊重是根本,再加上适度的管教和适当的满足,让孩子在健康和快乐的氛围中成长,这才是爸妈们最重要的事啊。